400-0606-500 查询合作机构/学生成绩/教师成绩

新三科

 2022年5月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外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承办,“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支持的“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新三科’设立的意义分析会议”顺利召开。

此次会议面向全网直播,邀请到新课标艺术组专家及各学科成员,就“新三科”的加入进行发言,使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具体内容及开设意义。“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会员代表集体参会,认真学习并理解会议精神。



会议致辞

肖向荣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院长

此次新课标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尤其是“新三科”的加入,可以使学生们具有一种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进而去塑造文化自信。同时新课标改革是从体系化和系统化的方式出发,从课标到强师,从教师队伍到教材建设,具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培养老师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


主旨发言


彭吉象 教授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 召集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原党委书记

《关于义务教育课标(2022版)艺术“新三科”的几点思考》

首先,“新三科”的加入是顺应时代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提倡综合意识,进而真正立足美育,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新三科”在教学方面应该遵循分段设计课程的方式,突出任务教学,聚焦核心素养,强化育人功能。最后,在实施“新三科”的教学中应当注意多渠道推进,解决师资问题,开拓课程资源,考虑美育特点,优化评价机制。

麻文琦 教授

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戏剧组负责人

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 副主任

《戏剧(含戏曲)课程内容结构阐释》

第一,对于戏剧课程名称,戏剧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话剧这种形态上,方便非专业学生进行学习。同时,戏曲也是一种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具有美学价值的戏剧艺术形式。因此成为了戏剧(含戏曲)的课程名称。第二,课程在内容上主要围绕“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四大方面,贯穿在1-9年级。第三,学习任务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到二年级属于戏剧课程模拟,三到七年级融入课本剧表演,八到九年级全面开展戏剧课程。

王杰 副教授

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舞蹈组负责人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外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舞蹈课程内容结构阐释》

此次舞蹈学科的架构具体有三个层次。其一,学习任务贯穿义务教育阶段一到九年级,从一到九年级都有舞蹈课程的开设。其二,舞蹈课程有四种实践形式,即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四个实践活动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关联,不是一个独立体。其三,在学习内容方面,强调淡化舞种,最重点的是要突出解决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欣赏力,更多去体现核心素养。最后,期待未来的舞蹈考核是一个集体性的、团队式的形式,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王琦 副教授

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影视组负责人

《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内容结构阐释》

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学习框架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层艺术实践方面为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四个板块呈现出互相关联有机融合的整体。第二层是学习内容,从欣赏活动开始就要求参与者对优秀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深入的感知和理解,学生在感性层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兼具形象性与思辨性的教学活动。第三层是学习任务,在一至九年级会有大量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知识渗透其中,使学生更加全面多元地掌握这门课程。



专家发言



胡智锋 教授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 组长

北京电影学院 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艺术课标新三科三题》

“新三科”建立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需求来看,是一个重大的新举措,里面涵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求,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其次,从教育发展的需求来看,是一个重大的新突破,应当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强调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从艺术教育发展需求来看,面临着一些新任务和新使命,即艺术教育目标的转化、对审美能力的重视以及教育内容本身的变化。


吕艺生 教授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 常务委员

北京舞蹈学院 原院长

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 名誉会长

《为实现核心素养而舞》

吕艺生教授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四个方面做了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义务教育舞蹈课的内容不要限于芭、古、民、现、国五大舞种,不限于表、教、编、文这四大舞蹈专业,避免“挂一漏万”。第二,艺术活动需要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进行,要摆脱模仿式教学范式,创造自己的教学方法。第三,培养创新意识是此次艺术课标里重要的目标,如素质教育舞蹈中会穿插小组编创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周星 教授

教育部高中艺术课程修订组 专家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原院长

《“新”未必小众,美必然延展——关于新三科的思考》

艺术课标里的“新三科”,在以下几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艺术不是“小艺术”,其并非只有音乐、美术,理应加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其二,“新三科”未必小众,这个“新”包含了对于艺术新观念的认知,也包括对艺术审美新的自觉性和团聚性的开启。其三,“新三科”很难解决的中小学艺术师资的问题,可以尝试动用社会力量来填补相应缺口。艺术领域应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之间相互协调,抱团取暖。


傅谨 教授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 核心成员

中国戏曲学院 教授

《积极推动,把戏剧(戏曲)课开足开好》

这次戏曲能够跟戏剧一起进入到新的课程里面,成为“新三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戏曲教育对于新三科,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戏剧教育它在素质教育里面的重要性,其中戏曲主要的教育方法是以导赏为主,导赏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尤其是文化理解,这是领悟中华民族精髓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戏曲里面有大量的民间叙事,因此,欣赏戏曲作品也能够让学生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


宋瑾 教授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 核心成员

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

《参与课标研制与修订的感想》

此次艺术新课标从第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来,一再强调要淡化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所以大家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少欣赏环节上,强调审美体验,应该有多门艺术作品来同时进行教学,注重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艺术学科跟其他学科的关联,还有艺术与社会生活文化自然等之间的关联。同时,还要提倡一个情境设计的引导环节,以及课堂教学环节等,这些很好的设计,能够体现此次艺术新课标的原则、方向。


田川流 教授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 核心成员

山东艺术学院 教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总目标的价值指向》

田川流教授指出了此次艺术新课标的总目标:第一个目标以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等,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第二个目标是丰富想象力,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第三个目标是丰富想象力,运用媒介,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第四个目标提出感受与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五个目标是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朱敬东 教授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 核心成员

浙江师范大学 教授

《由心而生:艺术课程实施的源点追寻》

此次艺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整个艺术课程标准的核心,但如何实践课程、实施课程依旧是美育落地的关键。第一,强调核心素养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怎样把这些融入艺术课程实践过程当中、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才是老师当下应该关注的要点。第二,在课程标准中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课程的实施。以目标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凸显内容整合。第三,讨论学习到底是什么。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疑问的过程,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里来分析,首先是问题的设计,其次是情景的设置,最后是任务的确立。



艺术课标修订组成员经验分享


会议第三部分邀请到了北京联合大学 刘畅教授、四川音乐学院 赵崇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 张亚丽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仝妍教授、上海市进才中学 特级教师 张玉琳老师、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级教师 史渊萍老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级教师 郑兰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则灵副编审,专家老师们分别对“新三科”的加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同时,也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 白冰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 周粟社长、北京师范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 邱恋社长,对后续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相应教材进行了介绍与推广。

▲刘畅 教授

▲张亚丽 教授

▲史渊萍 老师

▲王则灵 副编审

▲赵崇华 教授

▲仝妍 教授

▲郑兰 老师

▲白冰 副主任

▲周粟 社长

▲邱恋 社长


“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将继续利用专家资源与专业优势,紧密结合新课标提出的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融入到舞蹈美育教材的编创、推广及使用中,帮助各培训机构以更加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将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推动中国美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