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清晨,百人采风团驱车历经四个小时的盘山路,浩浩荡荡的从元阳一路奔向蒙自。途中大雾弥漫,能见度仅有几米之距,道路狭窄而蜿蜒,让我们的心也随着艰难的路况起起伏伏。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碍我们对蒙自小城的无限向往……
一部电影 ,演绎碧色村寨的质朴
一声古腔,唱响蒙自小城的感动
净土、无争;古城、民族
数不清的繁华落尽
舞不完的意兴阑珊
.........
请随我们
倾听这里的诗与远方
2018年10月19日清晨,百人采风团驱车历经四个小时的盘山路,浩浩荡荡的从元阳一路奔向蒙自。途中大雾弥漫,能见度仅有几米之距,道路狭窄而蜿蜒,让我们的心也随着艰难的路况起起伏伏。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碍我们对蒙自小城的无限向往……
百年过桥,终得一味。作为发源地,来到蒙自,第一站迎接我们的当然是赫赫有名的“过桥米线”。在王佳敏老师与云南过桥米线协会会长的精心安排下,采风团入住“君悦天下”酒店,品尝到了最地道的云南过桥米线。
当蒙自过桥米线变成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就不仅仅是果腹的餐品,更像是一种生活的象征和意义,让饱含先人智慧的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伴随着“没见过世面”的我们“哇~”声四起,一套套华丽丽的过桥米线置于眼前!
“蒙自过桥米线”的饮食文化历史渊远而流长,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蒙自县。以汤料上乘、佐菜丰富、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吃法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被郭沫若誉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
在蒙自聊米线、吃米线、讲米线的故事,你才懂得如何做一个有味道的蒙自人。“一旦富贵(鹌鹑蛋)、二如来运(放鲜肉)、三清述道(熟肉)、四季花开(菊花)、五福临门(豌豆腐皮)、六六大顺(豌豆砣)、七星高照(姜末辛香足)、八方来财(素菜海中青)、九九用心(韭菜齐同心)、十全十美(过桥米线过桥圆)”……一盘盘、一道道,学问大着呢!
蒙自过桥米线有三百年的历史,堪称“一个人的盛宴”,比脸还大的海碗,加上几十个装满食材的小碟子,一套套摆在面前,还没吃,心里就已经有天下唯我独尊的快感。
一“盆”95度的蒙自过桥米线,满足了味蕾,也填饱了肚子,幸福感瞬间驱散途中的疲惫。这才是蒙自过桥米线“一人一宴席”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下午时分,在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系主任张健老师的精心安排下,随团专家宝向新老师、潘志涛老师、王佳敏老师、王晨老师、赵纯福老师、温恺老师、李少丹老师、念云华老师、吴海文副主任,与采风团老师们走进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一同参观了红河学院校史馆,并在红河学院演播厅观摩了由2015级-2018级学生们带来的哈尼族、彝族舞蹈教学成果展示。
校园镂刻了年轮的潋滟,启动了人生的风帆,澎湃而激情,堆积成豪迈的期盼。在踏进校园的一瞬间,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一幕幕慢慢地涌上我们的心头……
“沧海横流英雄胆,几代耕耘几代情。”校史馆记载了红河学院今天的辉煌,更是几代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结果。化成微微红河学院的伟岸身躯,在红河的天空和大地上,傲然挺立、化育生长、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接下来,采风团老师们走进红河学院演播厅,观摩由红河学院学生们带来的哈尼族舞蹈单元、江外彝族单元、江内彝族单元的舞蹈组合观摩课,让大家亲身感受到民间文化走进教室,再到舞台之上的完美呈现;亲眼见证到由民俗民间到民族典范的发展变化。
开场舞《栽秧鼓》
哈尼族舞蹈单元
每一个组合、每一个剧目,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哈尼族舞蹈的动律特点,给人以下稳上活、稳而不僵、活而不浮的感觉。
少数民族舞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蕴含着不一样的韵味,大家一起跳更是气势磅礴!看着看着……就会让你不由自主的热泪盈眶!
江外彝族单元
红河学院的学生们在舞台上尽情的跳着由随团专家王佳敏老师创编的《踩云彩》,而佳敏老师此刻就坐在台下注目观赏,他们是何等的幸运,我们又是何等的幸福!
江内彝族舞蹈单元
虽然红河学院学生们的汇报展示还略显稚嫩,但正是这样一批批热爱并专注于学习民族舞蹈艺术的种子,在大学校园的精心栽培与浇灌下,一步一个脚印,从稚嫩到成熟,慢慢发生着蜕变,最终成长为扎实到民间的艺术工作传播者,让我们对哈尼族、彝族舞蹈的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
教学成果展示后,红河论坛第277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潘志涛老师讲座,在大家的期待中拉开帷幕。德高望重且幽默感十足的潘老师,一登台便赢得场内一片掌声与欢呼声!
讲座过程中,采风团老师们时而为潘老师的幽默逗笑,时而被他爱国、爱人民的情怀所感动,时而被他为祖国、为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而热烈鼓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延续了中国的五千年文化,老百姓在跳着,将舞蹈成为他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从老百姓身上,看到了我们的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
潘老师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的智慧,真正的中国舞蹈在民族民间,在老百姓身上,它们能真正体现出喜、怒、哀、乐!中国民族民间舞是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真正的中国舞蹈正在健康、蓬勃的发展!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到了我们的身上,不能‘娘炮’,不能‘小鲜肉’,我们要‘稳、沉、抻’!”
“舞蹈是由心而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有的技巧都是为了舞蹈情感的迸发而展现的,劈个叉、翻个跟头,那不是舞蹈。如果跳舞是为了炫技巧,那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中国民族民间舞今日的百花齐放,离不开走到民间一点一滴挖掘的潘老师。迄今已整整62年的工作历程的他,还依然能带着百人采风团扎根在民间,翻山越岭的倾尽全力去学习、传授、育人,每次都会带给大家新的收获与领悟,这样的潘老师,让我们怎能不爱戴?
因从元阳赶往蒙自路上的突降大雾,原本计划游览的《芳华》拍摄地—“碧色寨”未能集体成行。然而,作为舞蹈人,怎能在此留下遗憾?!
芬芳易逝,血色年华。这里的每一抹边角都弥漫着怀旧浪漫的味道,一个充满岁月痕迹、怀旧文艺的迷人小站,它就是誉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碧色寨”。
电影《芳华》是一代人回忆的电影,更是舞蹈人的情怀所感。作为取景地之一的“碧色寨”在云南历史乃至中国交通史上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碧色寨所在地蒙自,作为红河州州府,也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寻踪历史,我们会发现蒙自那独一无二的人文魅力。
然而岁月流逝,繁华不在,作为中国最早火车站之一的碧色寨,如今铁路停运、车去楼空,惭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唯有红瓦黄墙的候车室在蓝天白云下骄傲的矗立着,如同一座铁路建设史上的丰碑,供我们前来凭吊、缅怀和追忆!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芳华》中的这句台词,用在蒙自这个城市,似乎也很妥帖。
逮着自由活动的契机,绝不能放过的必须是各种云南美食,新鲜的瓜果,诱人的烤串,喷香的豆腐……腾腾冒着香气,弥漫整条街!这样慢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身心瞬间放空下来~
有人说,梦是前世的轮回,有人说,梦是后世的辗转。结束一天的采风行程,能一头栽在松软的大床上,做个香甜的美梦,回味点点滴滴的收获,这才是“名师带你去采风”系列活动Day.7的最后一段精彩!